頭戴顯示器式的虛擬實境(Virtual Reality、VR)系統,算是目前很熱門的話題;除了相對廉價的 Cardboard (參考一、參考二)和 Samsung Gear VR 外,市面上目前主要的高階產品,應該還是以 HTC Vive(官網)和 Oculus Rift(官網)為主要產品(PlayStation VR 還沒上市)。
雖然 Heresy 這邊本來是沒有打算購入的,不過前幾天,上頭有人借到了一組全新未拆封的 HTC Vive PRE(上市前的開發版)、所以就有這(暫定)系列的文章了~
這篇,就先來開箱吧~不過這邊要提醒,開發版的包裝和市售版有相當大的差異!
<!–more–>
沒弄錯的話,這款開發版的硬體部分和市售版是幾乎相同的,但是包裝方法、以及文件都和市售版有很大的差異;如果要看市售版的開箱的話,可以參考《HTC Vive台灣市售版開箱評測,Vive安裝設定遊戲完全攻略》。
下面,就是它的外盒,而右邊則就是打開後的樣子:
可以看到,它裡面都還是褐色的紙盒,和市售版的黑色盒子有明顯的差異。
首先拿出來的,是上右圖右邊的小紙盒,他的內容是下面左圖;他基本上是一個很小的盒子,其他都是用紙板固定的,看來頗空虛。
上面右圖是大紙箱裡面其他的紙盒,總共有三個大小不一的紙盒。
下面左圖則是把上面的小盒子拿出來、放上去的合照。而那個小盒子,實際上是一個壁掛式的腳架,是用來固定 HTC Vive 的基地台用的~
不過由於 Heresy 這邊的 Vive 是借來的,也沒打算真正鎖在牆上,所以也就沒打算拆開了。
接下來,則是開始拆最大的紙箱了~打開之後,是下方左圖,這邊就是一張大大的硬紙板,寫著「Start Here」,並給了 HTC Vive 的開發網站的網址。而把他和底下的保護墊拿起來後,則可以看到被包得好好的頭戴顯示器本體,以及放在旁邊的「串流盒」。
下圖就是頭戴式顯示器的本體了。和市售版最大的差別,是在 htc 的字樣下,有「VIVE PRE」的字樣,這是市售版沒有的;其他的部分,看來似乎沒有明顯的差別。
頭戴顯示器的部分要介紹的東西比較多,所以等到最後再來寫,這邊就先繼續開箱了。
這一盒的東西全部拿出來後,就是下面的樣子:
這邊的線材、配件大多用半透明的塑膠袋包著,所以看得不算很清楚,而 Heresy 這邊基本上也沒打算全拆開來看,這邊只能先大概列一下,這一盒的東西,包括了:頭戴顯示器本體、串流盒(上圖右側中間)、替換用的海綿墊(上圖上排中間)、防滑貼(上塗上排右側)、額外的 USB 接線、HDMI 線、專用 USB 線、變壓器。
下面則是串流盒(官方說明)的特寫。
而其中一側,有橘色的接口這面(下左圖),是連接頭戴顯示器的接頭,由左到右是 HDMI、USB 3.0、音源線。另一側(下右圖)則是連接電腦用的接頭,由左到右是變壓器、USB 3.0、mini DisplayPort、以及 HDMI;其中,mini DisplayPort 和 HDMI 是擇一使用。
個人覺得比較奇怪的,是一般 USB 上行的接頭大多會用其他類型的接頭、比如說用 microUSB 或是 Type-B,不知道為什麼 HTC 這邊還是使用 Type-A 的接頭?所以,這邊要連接就需要使用它附的、兩頭都是 Type-A 公頭的 USB 線了。
下左圖就是變壓器、以及 USB 線。下方右圖則是變壓器的規格,他支援 100-240V 輸入、輸出則是 12V、1.5A。
之後,比較小的盒子裡面,裝的則是定位用的基地台(Base Station、官方說明)兩個。下面右圖是放在同一個盒子裡面、其他的配件。
基地台本身是打出定位用的紅外線用的,所以需要獨立的電源;而他也會靠藍芽和頭戴式顯示器連線,所以不需要和電腦連接。也因此,他的配件就只有兩個變壓器,以及一條很長的同步訊號線(3.5mm 耳機線、不一定要用)。
下圖則是基地台的特寫。
在基地台的正面,是黑色的鏡面,會有發色紅外線、以及顯示狀態燈號、和通道的功能。背面則有標準的腳架孔、以及連接埠;連結埠的部分,由左至右依序是電源、頻道按鈕、同步傳輸線連接埠、microUSB 孔。另外,基地台下方也有腳架孔,可以用來固定。
在連接埠中,同步傳輸線連接埠是在兩個基地台沒有辦法正確同步時、才需要接的;由於兩個基地台基本上是要放在整個操作的對角線角落、所以線要拉得很長,所以一般是建議不要接線、使用無線的形式同步。
而 microUSB 孔則是當更新韌體時才會用到的,一般使用時是不需要接的。
接下來,下一個紙箱則是 Vive 控制器(官方說明)。
Vive 控制器的造型很特別,基本上是一個棒子,上面有一個大大的、給拇指用的圓形觸控板、下面有一個食指用的板機;在棒子的前面、則還追加一個圓環、用來做定位之用。
下面是控制器的特寫。
可以看到,圓形的觸控板上下都各有一個小型的圓鈕,上面的是選單按鈕、下面的則是系統按鈕;而在系統按鈕下方,則還有狀態指示燈。翻到側面的話,則可以看到他的板機、以及側邊的握柄紐(兩側都有)。
而在前端的圓環上,可以看到有許多微凹的小孔,這些裡面都是紅外線追蹤感應器,是用來接收基地台的訊號、進而計算出感應器位置用的。
而在控制器的下方,也還綁著腕帶,可以綁在手上,避免整個控制器飛出去。另外,在最底部也還有 microUSB 接孔,是用來充電、或是更新韌體用的。一般操作的時候,他也是採取無線連接的形式。
所以,他的配件基本上就只有兩條 microUSB 線、以及兩個充電用的 USB 變壓器了。
接下來,是重點的頭戴式顯示器的部分(官方介紹)了!
可以看到,他和控制器的前端圓環一樣,上面佈滿著許多圓形的凹洞,這些也是用來做定位追蹤用的感應器。
下圖則是他的正面。在中間的下方,有一個攝影機,在某些情況下,Vive 會讓使用者看到這個攝影機捕捉到的畫面、以便了解外部環境。
目前這類要連接電腦的頭戴式顯示器,最大的問題就是連線的問題;在 Vive 的上方也連著三條長長的線,非常地顯眼、在使用的時候也算滿礙事的。另外,這邊還有一條比較不起眼的短線,是用來連接耳機用的(照片)。市售版的 Vive 是有附贈短線的入耳式耳機的,但是 Heresy 這邊開箱的 Vive Pre 似乎沒看到這個配件,看來應該是開發版和市售版的差別了吧?
在連接線的部分,只要把上方的檔板往前推,就可以打開了。這邊裡面總共有四條線接著,可以拆下來更換。另外,在旁邊還有一個沒有使用的 USB 3.0 連接埠,沒弄錯的話,是用來給其他的選購裝置、或是自己要額外追加的裝置用的。
而他預設就裝配的頭帶,讓顯示器可以固定在眼前、不會滑落、移動;他透過兩側的魔鬼粘調整鬆緊,還算滿方便的。
下面左圖是顯示器的內側,可以看到海綿兩側有做凹槽、方便帶著眼鏡用;而兩個鏡片中間上方,有一個距離感應器,應該是用來判斷是否有戴上顯示器用的。
而如果仔細看鏡片的話,則可以看到他的鏡片不是光滑的透鏡,而是有同心圓的花紋,這和 Cardboard 所使用的透明鏡片算是有相當大的差距~
這種鏡片被稱為「菲涅耳透鏡」(Fresnel lens、維基百科),透過這種同心圓的刻痕設計,可以有效地縮短鏡片的焦距、讓鏡片的體積縮小、重量變低。雖然這樣看的時候,會看到同心圓,但是實際在使用的時候,卻不太會注意到這些紋路(不過某些狀況下還是會)。
下面左圖則是頭戴顯示器的左側,這邊有一個按鈕(指紋很多的那邊)、以及指示燈。不過這個按鈕不是電源鈕,也鮮少需要使用的感覺。下面右圖則是指示燈亮起的樣子。
在另一側的下方,則有一個凸出的旋鈕(下左圖),是用來調整瞳距用的,算是滿好轉的。
上面右圖則是他頭帶的魔鬼粘打開的樣子,基本上在調節鬆緊度時,還算滿方便的。
而把頭帶連接在本體的部分往上轉 90 度,就可以把頭帶拆下來,下面左圖就是拆下來的樣子。
這個圓形的零件的外圍可以往外拉,當往外拉到底、卡到卡榫(上右圖)之後,就可以透過旋轉,來調整螢幕和鏡片的距離。
下面左邊就是距離最遠的樣子,下面右圖則是距離最近的樣子。
開箱的部分就先寫到這邊了。
接下來,等之後再來分享硬體的配置、還有使用的感想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