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resy 這邊由於主要是在做科學顯示的,所以也有在研究各種顯示方式(的應用);像在 2009 年、Heresy 就曾經很認真整理過當時主要的立體顯示技術。
而在 2016 年後開始使用以 HTC VIVE 為主的 VR 頭戴顯示器後,其實就比較少再碰這些立體系統了。話說,後來 3D 電視、螢幕也幾乎消失了、2019 年 NVIDIA 也正式放棄 3D Vision 了。
後來其實也還有一些號稱「光場」、「全像」的顯示設備,不過大多沒有到市場化的程度,所以 Heresy 也都沒有真的入手來玩。
不過,其中 Looking Glass(官網)應該算是其中一個有成功商業化、有消費者可以直接購買的光場顯示(light field display、原理說明)系統了。這次 Heresy 這邊是買了一個比較小型、只有 6″ 的 Looking Glass Go(官網)來試試看他的顯示效果了~
這款 Looking Glass Go 實際上不是單純一個顯示器、而是一個有網路連線功能的獨立系統,可以獨立運作;在獨立運作的時候,可以用來撥放照片、影片,並可透過手機控制。
為了方便獨立運作時使用,他是設計成折疊式的,可以不需要額外的支架就立起來;不過雖然他是小型化、可獨立運作的裝置,但是本身並沒有內建電池,所以如果要使用的話、一定要透過 USB Type-C 供電。
而除了獨立運作模式外,他也可以透過 USB Type-C 的 DisplayPort Alternate mode(DP alt)連接到電腦上、成為外接螢幕來顯示,所以使用上的彈性算是很高,應該也算是滿適合拿來做 Looking Glass 生態系的開發測試裝置。
訂價是 299 美元(現在特價 225),以小型顯示器來說不算便宜。
下面是他的規格:
- 顯示器:6″、9:16 直立式
- 解析度:1440 × 2560、8bit / 16.7M 色
- 更新頻率:60 Hz
- 網路:Wi-Fi 2.4GHz(應該也有藍牙?)
- 內部儲存:21GB(?)
- 電力輸入:5V / 3A(?)
- 長寬:8cm x 16cm
- 厚度:螢幕 6.2 mm、合計 19 mm
- 重量:0.26kg
在顯示參數上,他列出來的規格是:
- 可產生 4″ 的虛擬深度(約 10cm)
- 觀看距離 1′ 到無限遠
- 可視角 58º
- 高達 100 個視角
個人覺得官方沒有整理得很完整、有的東西在產品首頁或說明裡面也沒有寫?
總之,下面就先來開箱吧~下面是這次拿到的外盒:
這個只是外層的盒子,裡面還有另外一個完整的包裝:
打開之後,裡面是下面的樣子:
除了試鏡布外,主要的硬體就是 Looking Glass Go 本體、一條 USB Type-C 線、以及一個 20W 的 USB Type-C 變壓器。
螢幕上有貼著一張保護貼、上面有印著 QR Code、會引導去安裝手機用的 App。
下面先來看他的配件:
變壓器的部分是台灣的兩頭,輸入是 100-240V、50/60 Hz、0.5A;輸出的標準是 Power Delivery,支援 5V / 3A、9V / 2.22A、12V / 1.67A,最大 20W。
線材則是一般的 USB Type-C to Type-C,不過有一端是 90 度的設計。
根據內部的 E-Marker 資訊看不出來製造廠商,在支援性上是標記成支援 20V x 5A 的電源、以及 USB4 Gen 2 20Gbps 的傳輸速率。
下面是 Looking Glass Go 的本體:
正面乍看之下,有點像是比較早期的智慧手機?不過從側面看,就可以看出來他有兩層,上層是螢幕、下層算是底座。
左側的後端有一個 3.5mm 的耳機孔,以及一個 USB Type-A;理論上這個 Type-A 應該是可以用來接額外的儲存裝置用的?不過總覺得沒有找到明確的說明。
右側靠前端有三個按鈕,分別是前進、暫停、後退;靠後方則有電源鈕和指示燈。
在電源鈕旁邊有一個小洞,感覺應該是用來強制重置裝置的?但是按照官方文件,重置整個裝置應該不是用這個洞…(參考)
在後方則是有一個 USB Type-C,在獨立運作模式會是用來供電;連接 PC 的時候,除了需要供電外,還要有 USB 與顯示的訊號。
前方由於是轉軸的部分,所以沒有什麼東西。
下面則是底部的樣子:
由於他的功能算是底座,所以四個角落都有止滑的設計;底板有做紋路,但是不知道有沒有實際的功能?
背面的貼紙上可以看到他的型號是「GO-P-WT」。
打開後的樣子如下,最多是 90 度:
把螢幕立起來後的底座上方式如下:
上面有簡單印著各個區塊的功能,所以不用擔因螢幕保護貼紙撕掉後就不知道哪個鈕是幹嘛的了。
指示燈的顏色是多色的,要根據顏色和閃爍的頻率來判斷目前裝置的狀態(LED 燈號表)。
在掀起來的螢幕的背面,有一塊黑色的東西,應該是一片金屬片(不是磁鐵),用來增加底座上磁鐵的吸力、讓蓋起來的時候更穩定用的?
硬體介紹大概就是這樣了。
在使用上他有「獨立運作模式」(Standalone Mode)和連接電腦的「桌上模式」(Desktop Mode)。
在這邊也先大概介紹一下他獨立運作模式的狀況。這個模式下、基本上就是撥放儲存於內部的照片,能互動的功能就是透過底座的按鈕還換圖片。
由於本身沒有電池,所以需要透過 USB Type-C 提供 5V 的電力;如果連接的 USB 僅有供電的功能的話,預設的狀況會是白色的呼吸燈、代表他在待命模式,此時的耗電量大概在 1W 左右。
這個時候按一下電源鈕會開機進入獨立運作模式。白燈會先開始閃爍、之後會恆亮、開機進入獨立運作模式;開機的過程會出現右圖的畫面,整個開機過程大概 25s 左右,之後就會開始以幻燈片的模式顯示圖片。
在第一次啟動、沒有設定過的狀況下,他還是會顯示一些預設的內容,讓使用者可以看看顯示效果。
這個時候就可以透過他的 App 來連線、進行 Wi-Fi 的設定(有連上 Wi-Fi 的話,燈號則會變綠燈),並上傳圖片建立撥放清單了。這部分之後有機會會再提。
而如果有韌體更新的話,在有 Wi-Fi 連線的狀況下,應該是會自己更新?
這個模式的耗電量基本上在 5W 以下,基本上應該算是省電吧?
之後要關機的話,則是壓住電源鈕、等到燈號變回呼吸燈就可以了。
開箱文的部分大概就先這樣了。下面就先隨便貼兩張顯示的畫面吧~
一般看到第一個印象,應該會覺得他的解析度很糟吧~ XD
雖然面板解析度的 1440 × 2560 對 6″ 面板來說應該夠多了,但是由於他需要分給許多不同的視角,所以其實實際有效解析度算是滿低的,這點就之後再提了。
附註:
- 雖然官方文件是說不能用 USB Type-A 轉 Type-C 的線,不過感覺上某些狀況應該還是可以的?
- 如果接上 USB 線後沒有呼吸燈、按下電源鈕後閃紅燈的話,代表電力供給不符合需求。
本系列文章目錄:
- 開箱文
- Android App 與獨立運作模式
- 完整相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