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市面上,採用 HDMI(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、維基百科)這項標準的裝置越來越多了,不只是電視、撥放器,連 PC、筆記電腦、電腦螢幕,甚至是手機和平板,都有許多產品都可以支援 HDMI 輸出了~而像是目前新的遊戲顯示卡,基本上也都會有內建 HDMI 接頭。也因為這樣的普及性,所以其實以電腦為主的資訊產品,和以電視的視聽產品,其實區隔也越來越小了。
而另一方面,由於無線傳輸的技術也越來越發達,以往不太可以用無線網路來傳遞的動態畫面,現在基本上也都做得到了;像是Intel WiDi、基於 Wi-Fi Direct 的 Miracast,就都是可以用來做無線傳輸的技術。
不過,不管是 WiDi 還是 Miracast,都需要發送端(電腦、手機)和接收端(螢幕、電視,或者特殊接收器)同時都能支援,才能使用;如果只是為了以無線來延伸範圍的話,其實在使用上有一些侷限性。
而這次開箱的這款無線 HDMI 連接器、也就是 Actiontec 的「MyWirelessTV」這款產品(官網),並不是採用那些標準來做傳輸的;取而代之的是,他是使用一個特製的接收器、搭配一個發射器,使用 802.11n 的無線網路來做無線視訊的傳輸!所以只要是發送端有支援 HDMI 輸出、接收端有支援 HDMI 輸入,就可以用了!
而在無線網路的傳輸距離上,他號稱可以提供約 45M(150 feet)的傳輸距離;在畫面的傳輸時,則是以 H.264 編碼來傳送 FullHD 以及 3D 的畫面!後者在無線顯示的技術上,算是相對少見的~而沒弄錯的話,一個發射端也可以同時送畫面給四個接收器呢~另外,如果連接電腦的話,他也可以在接收器上安裝鍵盤滑鼠、來操作遠端的電腦。
基本上,Heresy 這次拿到的,是一組 Kit,也就是包含了一個發射器(MWTV200T)和一個接收器的組合(MWTV200R),型號是「MWTV200KIT」;下面就先來看他的開箱照吧!下面左邊的照片,就是它的外盒正面,下面中間,則是側邊的基本規格說明,右圖則是背面的說明。
而打開盒子後,裡面的東西,主要如下左圖,如果把硬體都展開後,就是下方右圖的樣子了~
東西全部從包裝的塑膠袋拿出來的話,就是下面這樣:
上圖裡面,中間兩個有一個圓圈的黑盒子,就是發射器和接收器的本體,右邊是發射器、左邊則是接受器,兩者大小相同,不過連接介面有些不同。而除了本體之外,相關的配件還包括了:變壓器 x2、HDMI 線 x2、紅外線遙控器 x1、紅外線遙控器連接線 x2、更新韌體用的 USB 線 x1。
而不管是接收器或是發射器,大小都比 Heresy 預期的大一些;下面就是發射器的照片,旁邊的三號電池,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比例尺。
會做得這麼大,感覺上應該是為了散熱吧?他在機身的許多地方、包括上下和兩側,都有散熱孔的設計,可能是因為要及時地進行畫面的編碼、解碼,以及無線傳輸,需要不少電量吧~
在發射器的介面上,在正面的部分(下左圖),由右到左主要是有 reset 鈕、mini USB 孔、電源指示燈、同步鈕、同步指示燈,以及無線訊號燈。在背面(下右圖),由右到左則提供了紅外線遙控器延長線接孔、HDMI 輸出、HDMI 輸入以及電源輸入。
其中,miniUSB port 除了可以用來更新韌體外,也可以接上電腦來使用(沒有付線,要自己準備);在接上電腦的時候,他會被視為 USB 輸入裝置,而如果接收端那邊的 USB port 有連接鍵盤滑鼠的話,就可以遙控電腦了~不過很可惜的,能搭配的 USB 裝置似乎只有鍵盤滑鼠,像是 Heresy 試著接上隨身碟,就完全沒有反應。
而由於他不但有 HDMI 輸入、同時也有 HDMI 輸出,所以這也代表它除了可以把畫面透過無線傳遞到遠處的接收器外,也可以同時在本地端、接上 HDMI 線作輸出!這點在 Heresy 還看算是不錯的設計~
接收器的部分,從正上方看的話,基本上和發射器看起來幾乎完全相同,僅有印的字不一樣而已。
不過在前面板或是後面接頭的配置上,兩者是有明顯的差別的。
下左圖就是前方面板的照片,由右到左,依序是標準 USB 孔、電源指示燈、同步鈕、同步指示燈。
在接收器上提供的 USB 接頭也由 mini USB 變成標準 USB 了~這樣的設計,主要應該是方便用來安裝鍵盤、滑鼠、遙控發射端的電腦用的;不過就如同前面所說的,很可惜的一點是,他似乎只能連接鍵盤滑鼠而已。
下方右圖,則是他的背面,可以看到,他的接頭比較少,由右到左依序是紅外線遙控器延長線接孔、HDMI 輸出以及電源輸入,最後則是還有一個 reset 鈕。
另外比較特別的,應該是他的紅外線遙控器延長線。看了一下他的文件,他的用法應該是讓遙控器可以對著發送端的感應器做輸入,然後訊號會透過無線、傳遞到接收端後、由那條延長線上重新發送出來!所以只要把線都接好,就算隔著一面牆,也是可以用遙控器操作的。不過這個 Heresy 就沒有測試了。
另外,他也還有一支遙控器,可以用來叫出接收器的控制介面、進行設定的修改。
這邊比較特別的,應該是他只有接收器端有提供控制介面、發射端並沒有。雖然說發射端的基本資訊也可以從接收端這邊看到,但是 Heresy 還是不太理解為什麼要這樣設計。另外,感覺他的接收範圍有點小,所以遙控器不是很好操作…
而他能提供的設定,其實主要就是選擇發射器,修改 Wi-Fi 使用的通道,控制介面的語系、聲音的模式(LPCM 或 S/PDIF),以及「Latency Mode」了~
其中,Latency Mode 有 Theater Mode 和 Game Mode 兩種,前者是會有比較好的畫質、後者則是速度會比較快;官方是建議如果在要連結電腦的情況下,使用 Game Mode 會比較合適。
下面就是一些設定的畫面:
最後,右圖是他的資訊畫面。基本上,他會顯示無線訊號的強度,還有接收器和發射器的韌體版本、IP 位址、網路卡卡號、目前的解析度、無線網路的通道。而如果是 3D 立體畫面的話,也會特別標記出來。
而韌體的部分,在官方網站上有 1.2.2.68 的更新可以下載,所以有這款產品的話,可能可以看看版本是否可以更新。
另外,網路的部分,雖然他的文件裡面是說他用的是 802.11n,但是應該沒有指定 SSID,而且 Heresy 試著用相關工具去掃,好像也掃不到;這個或許是走的通道的問題吧?而理所當然的,有支援 Intel WiDi 或 Miracast 的裝置,也偵測不到他的接受器。
都接好後,在兩者的前面板都可以看到三顆燈號、就樣右圖一樣。由於不管是發射器和接受器都不會送特殊的畫面到顯示器上,所以狀態的判斷,就只能靠這三顆 LED 了。
Heresy 這邊的測試,基本上是在發射端,是一台使用 nVIDIA GeForce 顯示卡的電腦,接收段則測試過 Panasonic 的電漿電視,以及 ASUS VG278H 3D Vision 2 立體螢幕。
而如果是像 Heresy 一樣,是在很簡單的一對一的環境下,基本上應該只要把線接好,馬上就可以使用了!不需要做特別的同步設定。
不過,他似乎並不支援所有的解析度,像是電腦在開機,還在 BIOS、或是進入 Windows 之前的畫面(這時候應該是 VGA、640×480?),不管是發射端、還是接收端,都是沒辦法正確顯示、而只會有黑畫面的。這點,在使用電腦的時候,會是比較討厭的地方。不過,在 Windows 下,他是可以正確地抓到顯示器/螢幕的型號的!不會像透過某些分接器,會導致型號無法識別。
而實際在測試的時候,2D 模式的解析度,Heresy 是設定為 1920×1080、60hz;在這個狀態下,畫面看來還不錯,沒有非常明顯的畫質劣化。但是在畫面的反應上,應該算是有明顯的延遲,而高速移動的話,感覺動作也不是很流暢…雖然基本上還算在可以操作的範圍,而且在在切換到 Game Mode 後會好一點,但是應該是感覺得出來的差異。
下面的影片,就是實際測試時的畫面錄下來的結果;這時候接收器和發射器非常地接近,而模式則是設定成預設的 Theater Mode。左邊的螢幕,是接上無線接收器的畫面,右邊的螢幕則是從無線發射器分接出來的螢幕。
在影片的前幾秒,算是更新比較快速的片段,應該可以看的出來,左右兩邊的畫面沒有完全同步;認真看的話,是左邊的畫面、也就是接收端會有延遲、比較晚進行更新。
但是在 0:04 和 0:11 的時候,Heresy 試著去切換到 YouTube 的全螢幕模式,這時候反而變成發射端分接出來的螢幕(右邊),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,才會顯示畫面…這點在 Heresy 來看,是比較詭異的一件事。
而 0:25 左右,Heresy 則是試著以拖曳視窗的效果,來試著紀錄動態的效果;不過由於 Heresy 並不是用太好的攝影機來做錄影的,所以畫面就僅供參考了。不過基本上,Heresy 是覺得接收端的畫面還是有感覺的到的不流暢感…
接下來,1:09 的時候,Heresy 則是試著透過 nVIDIA 3D TV Play 的測試畫面,來做 3D 立體訊號的輸出測試。不過,這邊不知道為什麼失敗了…可以看到,右邊的螢幕有明顯的兩個影像,但是左邊接收端的卻沒有…
不過,這不代表他的 3D 畫面無法傳輸,實際上 Heresy 也是有成功過的!比較詭異的是,這次的失敗,雖然是畫面沒有成功出來,但是其實螢幕的 3D 模式是有被開啟的,所以代表螢幕是有接收到 3D 的 HDMI 訊號,只是左右眼的畫面相同…到底是什麼問題,Heresy 也不曉得。
失敗的狀況先不管,在成功的狀況下,立體顯示的效果基本上算是正常,沒有大問題。但是,這時候卻也發現,如果是使用 1920×1080 24p 的 3D 立體模式的話,這套無線傳輸系統,是會把解析度砍一半、變成上下的立體格式(參考《立體顯示的訊號》)來做傳輸的!所以在畫面上,就可以明顯地看到畫質有變差。
下面左圖,就是發射端這邊的畫面,可以看到文字相當地清晰;但是下右圖、也就是接收端的畫面,可以看到整個文字的清晰度就降低了…
而同樣的狀況,在 1280×720 60p 的時候似乎並不會出現,看來應該是它沒辦法在 FullHD 的情況下,還以完整的解析度進行處理,所以才降低解析度、來減少需要傳輸的資料量吧?
而實際上,如果搭配 Panasonic 的電漿電視來做測試的話,可以很明確地看的出來,在 720p 和 1080p 的 3D 模式,兩者的立體訊號封裝方式是不同的。Heresy 這邊的測試方式,就是進入電漿電視的首頁,這時候,畫面上會是電漿電視的系統選單、同時中間一大塊是目前訊號源的畫面;下面左圖就是 720 60p 3D 的情況,這時候他會無法顯示畫面,下右圖則是 1080 24p 3D 的情況,可以看到畫面會變成是上下分割的。
最後,影片的最後、大約 1:35 的部分,則可以看到一個可以重現的 bug…那就是,當 Heresy 使用 ASUS VG278H 這款立體螢幕做接收端畫面顯示,由 3D 模式切換回 2D 模式後,會沒有辦法正確顯示畫面…在發射端這邊的螢幕,就是一片黑、沒有內容,但是接收段那邊,不管設定成什麼,都會變成「Out of Range」的狀態;而此時唯一能改的解析度,就是同樣為 3D 模式的其他解析度了…而要解決呢,基本上就是把發射器重開機了…這點在 Heresy 來看,算是相當討厭的一件事。
但是如果是使用 Panasonic 電漿電視當作接收端顯示器的話,則不會有這個問題;雖然從 3D 模式切換回 2D 的時候,發射端的 ASUS VG278H 還是一片漆黑,但是機 收端的 Panasonic 電漿電視還是可以正確地切換回 2D 模式。所以看來這個問題,應該算是相容性方面的問題吧?
接下來,就是最後的結論彙整:
-
基本上,這應該算是一款少數可以透過無線網路來傳遞 3D 立體畫面方案,而且只要顯示器能接受 HDMI、輸出裝置可以輸出 HDMI,就可以使用了~當然,這樣做的代價,就是電腦上還是得加掛一個額外的發射器了。
-
目前看來,在畫質上應該算是有一定的品質;不過比較可惜的,是在 1080 24p 的 3D 模式,他是採用上下畫面來傳遞左右眼的畫面,所以實際的解析度會降一半…雖然 720 60p 的時候不會有這樣的問題,但是相對地這也限制了他在立體顯示上的畫質。
-
雖然畫質看來沒有明顯的問題,不過可惜的是,畫面的延遲算是在感覺的到的範圍了。如果釋放影片的話,應該問題不大,但是要用鍵盤滑鼠操作的話,應該會有明顯的感覺;所以 Heresy 個人會認為,這東西應該還是不是那麼適合用來玩遊戲。
-
另一方面,在 PC 開機的時候,或許是由於是 VGA 解析度的關係,開機的過程並不會出現在螢幕上,這點也是使用上比較討厭的地方。因為實際上,現在的電腦,還有許多狀況會在這樣的模式下做顯示(例如 Windows 自己的開機選單),如果不能顯示的話,就代表這些情況都有問題了。
-
如果搭配 PC 使用的話,它除了可以透過無線傳遞畫面之外,也可以接上 USB 鍵盤滑鼠,來操作電腦,不需要另外特別準備無線鍵盤滑鼠;不過,比較可惜的,是他的 USB 應該是僅能當作輸入裝置用,不能接其他東西。
質不值得買呢?個人覺得就是看自己的需求囉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