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RealSense」是 Intel 在 2014 年所提出、基於深度影像的體感互動技術(官方網站、參考),其前身是「Intel Perceptual Computing SDK」(參考)。
而雖然 Intel 在 2013 年就開始試著完這塊了,但是之前都很難在市面上看到相關的產品,一直到這兩年,才可以看到一些裝置直接整合了 RealSense 感應器(例如之前介紹過的 Dell Venue 8 7000 或 HP Sprout)。
由於 Heresy 之前主要都是在玩 OpenNI 和 Kinect,所以對於這東西沒有太深入的研究。
感應器硬體的種類
不過,就 Heresy 所知,是覺得 Intel 把「RealSense」這個技術弄得有點雜,在這麼名字下有許多不同的感應器,而不同的感應器有不同的功能、不同世代間甚至還不相容…像是最早的 Creative Senz3D 現在似乎也已經算是不能用了?
而已現在來說,Intel RealSense SDK 主要對應了三款不同的感應器,分別是:F200、SR300、R200。他們的差別可以參考《Intel® RealSense™ Data Ranges》。(其他還有 LR200、ZR300,但是連官網都不太列了…)
其中 F200 和 SR300(官網)是給桌上型電腦用的前鏡頭,它的定位是在室內用來拍使用者的、採用的深度感應方法是編碼過的紅外線(Coded Light)、感應距離比較短(20-120/200cm),提供了 VGA 60fps 的深度影像、以及FullHD 30fps 的彩色畫面。
而 F200 算是最相對舊的款式、基本上已經被 SR300 給取代了,支援的功能也比 SR300 來的少;詳細的差異可以參考官方的《A Comparison of Intel® RealSense™ Front-Facing Camera SR300 and F200》。
R200(官網) 則是給平板用的,他的定位是用來拍場景的後鏡頭,不但可以在室內使用、也可以在戶外用,感應距離也比較長(51-400cm);同時,也一樣提供了 FullHD 的彩色影像。
而 SR300 和 R200 之間完整的差異比較,則可以參考官方網頁。
捷元 RealSense 3D 攝影機
而 Heresy 這次買的「捷元 RealSense 3D 攝影機」,基本上是比較舊的 F200 的款式。至於為什麼要買比較舊的呢?原因其實很單純,那就是台灣比較好買到的 RealSense,似乎也只有這款…再加上,Heresy 也只是想買來玩 Windows Hello 的人臉解鎖,所以就先不管了。
目前這款 RealSense 感應器可以在 PCHome 商店街上找到(例如)、售價大約是 3,300 左右。
下面就是這款產品的外盒:
他的盒底,則有基本的規格,但是認真看的話,會發現它的標示很可笑…「產品尺寸」的標示居然是「USB 3.0」?而其他的欄位也大多對不上,感覺上是整個錯位了…相較之下,說明書裡(照片)感覺應該是對的,但是只能說 Heresy 很不習慣他的欄位標示方法啊…
總之,他的基本規格如下:
- 支援 Windows 8.1 / 10 64bit
- 需使用 USB 3.0
- 解析度
- 1080p @30FPS(應該是彩色攝影機)
- 640×480 @60fps(應該是深度攝影機)
- HVGA @110FPS(不確定是指什麼?應該是深度?)
- 有效距離:0.2 – 1.2 公尺、僅用於室內
- 陣列式麥克風(不過應該也只有左右?)
- 體積:168 x 55.7 x 70.3mm
- 功能:3D 掃描、臉部辨識、語音辨識
打開蓋子後,則是直接看到感應器的本體;而裡面的東西很單純,只有本體、USB 線、以及說明書三樣。
下圖則就是本體的樣子了。
他給 Heresy 的第一個印象,是他很小、很薄!
不過由於他的設計是固定式的螢幕夾,讓感應器可以固定在螢幕上,所以整體體積相對地變大了。而由於他的 microUSB 3.0 接頭是做在底下的螢幕夾上,所以如果想把底座拆掉,可能也是相對麻煩的。
而把它放在螢幕上的話,會是像下面這樣:
由於他的設計是可動的,所以就算是很薄的筆記電腦螢幕,也可以穩穩地夾住、不會有問題。
不過,這個螢幕夾可以當底座用嗎?Heresy 是覺得很勉強。因為它的重心都在後方,所以除非前面壓住、否則還是會往後倒;所以整體來說,他只適合放在螢幕上,不太能直接放桌上…老實說,個人覺得這設計很糟…
另外,他所附的 microUSB 線的另一頭是 Y 型線,一般來說應該只要接 USB 3.0 的頭就可以了,另一條應該是當 USB Port 供電不足時,可以輔助提供電源用的。
在材質的部分,Heresy 覺得有點難判斷?感覺上,似乎有部分(背面)是金屬?
而由於背面感覺是做出散熱鰭片的樣子、藉以增加散熱面積;所以感覺上,他在連續使用下,溫度或許會滿可觀的?
下面則是說明書的硬體說明。
基本上,他和 ASUS Xtion Pro Live 或第一代 Kinect 的配置很像,都是透過一組紅外線投影機以及紅外線接收器來產生深度影像,而中間再配置一顆彩色攝影機、來取得一般的彩色影像。
而在原理上,Heresy 只有簡單找一下,Intel 官方是說「coded light」,所以不太確定到底是用哪種技術?不過感覺上,應該是採用結構光(Structured Light)、而非 ToF(Time of Flight)。(參考一、參考二)
開箱文就寫到這邊了。實際上使用,目前似乎還有些問題,所以 Heresy 還不打算寫細節。
不過這邊先講一下,在 Heresy 這邊目前的測試來說,這款感應器:
-
只能使用 USB 3.0,接到 USB 2.0 上沒有偵測到硬體。
-
似乎和 Kinect v2 一樣,會挑 USB 3.0 控制器,在 ASMedia 的控制器上似乎有問題。
-
接到 Windows 10 上,可以自動找到驅動程式,右圖就是所有偵測到的裝置。
-
在開機時必須要接著感應器,之後再接的話,雖然能偵測到硬體,但是程式會抓不到。
解法是重開機、或是自己去重新啟動「ntel(R) RealSense(TM) Depth Camera Manager Service」這項服務。
(好蠢… = =)
最後,下面是和 ASUS Xtion Pro Live 的合照。
下面則是和 Kinect v2 的合照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