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alve Index 開箱文(上、頭戴式顯示器)

| | 0 Comments| 16:32
Categories:

Heresy 這邊自己算是從 2016 年,從 HTC Vive Pre 開始玩這個世代的 VR 系統的。而後來,也有買過正式版的 Vive(20162017)、以及更高階的 Vive Pro

而除了 Vive 系列之外,主要則也還有買當時相對便宜、好架設的 Acer Windows Mixed Reality 來用過;不過實際上,這邊的開發主力還是 Vive 就是了。

回過頭來,HTC Vive 實際上當時是和 Valve 合作,採用了 Valve 的「Lighthouse」技術來做裝置的定位,而早期的系統也是採用 SteamVR(官網)來運作、透過 Steam 遊戲生態圈來發展(現在有自己的 Viveport 了)。

或許也是 Valve 看到有相當的市場了吧?在去年、Valve 就決定自己也推出自家的虛擬實境系統、Valve Index 了!他的官方網站是:

https://store.steampowered.com/valveindex

由於 Valve Index 也是使用當初和 HTC 合作的技術,所以其實 Valve Index 很多元件都和 Vive 是相容的~所以在販售上,Valve 給了已經有 HTC Vive 的玩家相當大的彈性,讓使用者可以只買部分的套件。

目前在 Steam 官方商店上,包含了下列幾種組合:

  • VALVE INDEX VR KIT
    $999 美元(頭戴顯示器、控制器、基地台)
  • VALVE INDEX HEADSET + CONTROLLERS
    $749 美元 (頭戴顯示器、控制器)
  • VALVE INDEX HEADSET
    $499 美元 (頭戴顯示器)
  • VALVE INDEX CONTROLLERS
    $279 美元(控制器)

如果什麼都沒有的人,當然是需要買完整的 Kit;但是如果家裡已經有架設好的 Vive 的話,其實就可以視需求,購買下面的精簡型方案了~

不過比較遺憾的是,他並沒有正式在台灣販售,所以如果要買的話,則是需要透過其他管道才可以了…

以售價來說,999 美元的 Valve Index 應該算是現在消費集的 VR 系統中,數一數二貴的產品了!(Vive Pro 的整套應該是更貴的)


總之,Heresy 這邊是透過廠商買了一套完整的 Kit 來,接下來就來開箱了!

首先,他的盒子算是滿大的,整個外盒是黑色的,僅在正面印上相對小的 Valve Index 的名稱。其他則是在兩側有標示貼紙,以及會隨著視角變色的封箱貼紙,上面印著主要的內容物。

 

打開之後,上層直接看到的就是主要的內容物了!這邊包括了頭戴顯示器、兩個控制器、以及兩個 SteamVR 2.0 的定位基地台。

 

在上層的托盤上,他也很貼心地在兩側配置了淺藍色的提帶,方便使用者平穩地把它整個拿起來。

下層的部分,則就是以線材為主,比較樸素的配件的部分了~


再來,則就先來看上層的東西吧。

在這中央、頭戴顯示器的頭帶中間有一個印著 Valve Index Logo 的小紙盒、右下角還有程式設計師應該很眼熟的「Hello  worlds」的字樣。

他是用魔鬼粘和盒子相連的,用力拔可以整個拿下來。

 

打開之後,可以看到裡面主要是各國語言的安裝導引(setup guide) ;不過由於他沒有正式在台販售,所以也沒有中文版。

上右圖的左下角那個有用塑膠袋包著的,則是拭鏡布。

而頭戴顯示器的本體則如下:

他基本上和 Vive Pro 等頭戴顯示器類似,採用硬式的頭帶、並整合了耳機的功能。

個人覺得他比較顯眼的,是正面的設計。從前方看,基本上是黑色的亮面塑膠,兩側下方則有攝影機的鏡頭。

而這個前蓋是磁吸式的,可以很簡單地拿下來;蓋子後面有不少散熱孔,中間還有一個長方形的空間。

 

這個長方形的空間裡面,留有一個 USB Type-A 的連接埠,可以用來接上其他裝置,應該是設計用來安裝類似 Leap Motion 這類的手勢操作感應器用的。

另外,雖然他也是採用 SteamVR 的 Lighthouse 定位技術,所以在頭戴顯示器上會有大量的感應器來定位;但是在 Valve Index 上,幾乎看不到 Vive 或 Vive Pro 那些明顯的凹洞。

這是因為 Valve 把這些感應器的洞都藏好了,如果仔細觀察外殼,還是可以看到部分區域顏色明顯不同;但是由於相對平整、處理的也算是滿漂亮的,所以乍看起來就不會很明顯了~

下面左圖則是從上方看的樣子。可以看到,上方的頭帶是用魔鬼年來調正長度;後方則是採用現在的主流形式,用旋鈕的形式來做控制。

 

他前方眼睛周圍的靠墊和後面頭帶的部分,都是採用布製品,感覺質感比 Vive 系列的海綿來的好、感覺應該也比較耐用。

但是,他的後方的墊子似乎是不可拆的?以後要怎麼清潔可能會是個問題…

而前面的部分,則是採用磁吸式的框,可以把整個塑膠框和靠墊輕鬆地拆下來。

  

只是…雖然可以這樣拆,但是到底要怎麼清理?感覺依舊還是個問題啊~
雖然整個拆下來後應該是可以整個拿去水洗,但是感覺還是很不方便啊。

總之,下面就是往鏡片的樣子。基本上,現在的 VR 頭戴顯示器應該都還是一樣,搭配「菲涅耳透鏡」(Fresnel lens、維基百科)來做顯示的,所以看起來都差不多了。

 

在硬體的控制上,頭戴顯示器的下方兩側可以看到有一個可以滑動的鈕(戴上後的右手側),是用來控制兩眼鏡片的間距的,撥動時可以直接看到兩眼鏡片的間距會改變。

另一側則有一個按鈕,他的功能是 SteamVR 的系統鈕;在一般狀況下,按一下就可以開啟 SteamVR 的環境了~在遊戲中,也可以按這個鈕來呼叫 SteamVR 選單。

另外,在右側頭帶的轉軸處,則也還有一個旋鈕,是用來調整顯示裝置的前後距離的,這點也是可以根據個人的需求來做調整。下面就是拉最近和最遠的樣子。

 

在耳機的部分,Valve Index 採用不可拆、兩軸可動的設計,單體的內外都是金屬網的形式;單體和支架間是完全固定的、不能調整角度。

在設計上,它的發聲單體應該是「靠近耳朵」的形式、而不是「壓住耳朵」的形式,所以耳機內側也沒有套子。
這基本上算是一個可以聽到虛擬世界聲音的同時、又不會完全隔離外界聲音的方式,個人覺得算是還不錯的設計。

想想,或許不需要實際接觸到耳朵、也是他沒有把單體設計成可以挑整角度的原因吧?

在耳機可動的範圍,個人覺得不算大。下面是拉到最常和最短的距離:

 

下面則是往前後轉到底的樣子:

 

而如果不想用它內建的耳機的話,應該就是調整成上方右圖的形式了。如果有需要,他也有提供 3.5mm 的耳機孔,可以連接自己習慣的耳機。

耳機孔的位置是在訊號線來源的旁邊、左眼鏡片的上方,需要把內部的磁吸式襯墊拆下來才看的到。

理論上他應該是設計成直線、L 型的頭都可以接;不過由於接上耳機後還是需要再蓋上磁吸式襯墊,所以其實空間可能會有點吃緊,在某些狀況下或許會挑接頭?

下面就是接上 Sony XBA-N1 的 L 型街頭的樣子。

 

本體的最後,是訊號線的部分。訊號線連接到本體的部分,就在耳機孔旁,感覺似乎不可拆(或是不好拆)。在另一頭連接到電腦的部分,則是由一條線分為三條線,分別是 DisplayPort、USB Type-A、以及專用電源接頭。

 

而比較有趣的是,靠電腦端這側,他又把線用專用接頭拆成了兩段。

 

也就是說,如果以後連接介面有變化的話,其實是有機會只更換後面這段線材的~

而實際上,Valve 本來也有說要額外推出採用 USB Type-C 形式的 VirtualLink 線材(參考)、來簡化連接上的複雜度;但是這項計畫後來又因故取消了(參考)…個人對此是覺得相當地可惜…

在電源線的部分,雖然東西是在下層,不過這邊還是一次寫完好了。

下面左圖就是他的電源接頭,連接頭戴顯示器的部分是母頭,感覺算是滿常見的形式。

 

上方右圖則是他的變壓器。考慮到各國的插座形式不同,他的插座是可以更換的設計;不過這次是美國買的,他也只有給美國用的接頭、並沒有給其他版本。

  

在把兩個部分裝起來後,密合度不錯,也相當地穩定。

而變壓器(標示)的型號是「A16-030N1A」,輸入是100-240V~1A、輸出則是 12V 2.5A。

考慮到他的規格、接頭,感覺如果之後出問題,應該是有機會可以找到比較通用的替代方案的。


開箱文的第一部份就先寫到這邊了,其他部分,就等下一篇再來寫吧~

而這邊,先稍微列一下 Valve Index 頭戴式顯示器的基本規格(官網):

  • LCD 顯示面板
    • 2880×1600(單眼 1440×1600)
    • 更新頻率 80/90/120/144Hz
  • IPD 58mm – 70mm
  • FOV 號稱比 HTC Vive 有 20% 以上的使用者體驗(官方沒有明寫、滿奇怪的,參考
  • 內建兩個攝影機、解析度 960 x 960
  • 內建耳機、麥克風
  • 支援 SteamVR 1.0/2.0 追蹤系統
  • 線材長度 5M,包含 USB 3.0、DisplayPort 1.2、12V 電源
  • 前蓋可拆,留有 USB Port 以及硬體安裝空間

基本上,解析度和 Vive Pro 相同,但是面板不是 OLED 則是 LCD、更新頻率則可以提供更高的 120 / 144Hz。


本系列文章目錄:

  • 開箱文:頭戴式顯示器

Leave a Reply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