針對 Razer Core v2,已經寫了開箱文和基本的使用狀況了,接下來,就是跑一些簡單的效能測試了。
針對外接顯示卡的效能部分,其實這邊有幾個點可能影響效能。
最主要的部份,當然就是顯示卡和系統溝通的匯流排介面,由於是採用 Intel Thunderbolt 3,所以從 PCI Express x16 降到 x4,頻寬只剩 1/4 了。所以,如果是要把資料從系統記憶體傳到顯示卡記憶體,或是反過來讀回系統記憶體時,這邊的效能會出現明顯的差異。
所以,遊戲、或是繪圖程式的演算法的運作方法,其實是會嚴重影響到效能的變化的;理論上如果沒有頻繁地資料溝通的程式,在效能上是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的。
相對的,如果需要大量、頻繁地傳輸資料,那效能的影響應該會相當地可觀。
再來,當使用外接顯示卡來繪圖時,螢幕接在哪張卡,也是會會有相當地影響的!
如果還是繼續使用內接顯示卡的螢幕的話,那系統必須把外接顯示卡畫好的畫面,複製回內接顯示卡,才能顯示出來,這不但會造成效能上的影像,也會增加延遲。
相較之下,如果是把螢幕接到外接顯示卡的話,就可以避掉這個問題了。
而由於 Heresy 這邊主要也不是來玩遊戲的,所以並不打算做太多一般的效能測測試;如果想看比較一般偏向遊戲的測試,可以參考 THG 之前做的測試(連結)。
這邊基本上,就是簡單地使用以 ASUS PRIME X299-DELUXE 這張主機板(官網)為基礎的桌上型電腦,搭配 NVIDIA Quadro GV100(外接的時候搭配 GeForce GTX 950 作為內接顯示卡)來做測試;而顯示的螢幕都只接在內接的顯示卡上。
測試的軟體只有兩套,一套是 GFXBench 5.0(官網,只跑 OpenGL 模式),一套則是 CompuBench(官網、只跑 CUDA 模式) 的。
下面就是測試的結果:
外接
|
內接
|
|||
GFXBench 5.0 高水平測試
|
||||
Aztec Ruins OpenGL (High Tier) |
2572.92
|
3850.78
|
66.82%
|
|
1440P Aztec Ruins OpenGL (High Tier) Offscreen |
11926.9
|
15115.5
|
*
|
78.91%
|
Aztec Ruins OpenGL (Normal Tier) |
2770.05
|
3850.25
|
71.94%
|
|
1080P Aztec Ruins OpenGL (High Tier) Offscreen |
21801.5
|
26161.8
|
*
|
83.33%
|
Car Chase |
2787.67
|
3539.42
|
78.76%
|
|
1080P Car Chase Offscreen |
19102.5
|
24452.8
|
*
|
78.12%
|
1440p Manhattan 3.11 Offscreen |
20406.4
|
27872.4
|
*
|
73.21%
|
曼哈頓 3.1 |
2756.42
|
3713.01
|
74.24%
|
|
1080p 曼哈頓 3.1 離屏 |
25198.9
|
31014
|
*
|
81.25%
|
曼哈頓 |
2921.67
|
3712.54
|
78.70%
|
|
1080p 曼哈頓離屏 |
24486.3
|
29300.8
|
*
|
83.57%
|
霸王龍 |
3316.11
|
3353.13
|
98.90%
|
|
1080p 霸王龍離屏 |
71139.8
|
87936.7
|
*
|
80.90%
|
GFXBench 5.0 低水平測試
|
||||
Tessellation |
1788.28
|
1792.07
|
99.79%
|
|
1080p Tessellation Offscreen |
140658
|
179491
|
78.36%
|
|
算術邏輯單元 2 |
1792.64
|
1795.49
|
99.84%
|
|
1080p 算術邏輯單元 2 離屏 |
139191
|
179025
|
*
|
77.75%
|
驅動程序開銷 2 |
1188.45
|
1792.07
|
66.32%
|
|
1080p 驅動程序開銷 2 離屏 |
7095.75
|
7490.38
|
*
|
94.73%
|
Texturing |
35.4371
|
41.1806
|
86.05%
|
|
1080P Texturing 離屏 |
179.998
|
284.311
|
*
|
63.31%
|
CompuBench 2.0 Advanced Compute
|
||||
Level-set simulation 128 |
12233.4
|
14206.5
|
86.11%
|
|
Level-set simulation 256 |
15972.3
|
16330.1
|
97.81%
|
|
CompuBench 2.0 Game Effects
|
||||
Ocean Surface Simulation |
2896.72
|
5090.28
|
56.91%
|
|
Catmull-Clrak Subdivision Level 3 |
139
|
292.691
|
47.49%
|
|
Catmull-Clrak Subdivision Level 5 |
517.923
|
626.471
|
82.67%
|
|
N-Body simulation 128K |
284.764
|
611.604
|
46.56%
|
|
N-Body simulation 1024K |
98.1655
|
130.204
|
75.39%
|
|
CompuBench 2.0 High Quality Computer Generated Imagery and Rendering
|
||||
Vertex Connection and Merging |
27.3445
|
29.4704
|
92.79%
|
|
Subsurface Scattering |
15654.2
|
15943.9
|
98.18%
|
|
Subsurface Scattering multiple view |
14780.7
|
14863.3
|
99.44%
|
|
CompuBench 2.0 Cimputer Vision
|
||||
TV-L1 Optical Flow |
81.8182
|
106.029
|
77.17%
|
這邊測試結果數字的單位可能略有不同,不過都先省略了;如果要看原始數據的話,可以直接看截圖(GFXBench 內接、外接)(CompuBench 內接、外接)。
其中,比較詭異的是 GFXBench 的 Texturing 的兩個結果。不知道為什麼,這兩項測試如果看 MTexel/s 的話,兩邊的數字差距會大到很詭異、很不合理的狀況,但是看 Fps 的話,卻又還落在合理的範圍。這個問題不確定是不是這段期間 GFXBench 有更新過的關係。
所以,為了避免這個問題,所以這兩個數值不是使用 MTexel/s,而是使用 Fps。
而從結果來看呢,可以發現,外接的時候的效能衰退,其實變化範圍真的是相當地大的!效能掉最多的,是「N-Body simulation 128K」,這時候的效能只剩下內接時的 46.56%;而如果是「Subsurface Scattering multiple view」,外接的效能則有內接的 99.44%,感覺已經算是誤差範圍了!
所以,這也就是一開始講的,外接顯示卡效能到底會掉多少?其實真的是取決於是在跑什麼東西的,很難直接回答的。
最後,這款 Razer Core v2、或者說,這類的 Intel Thunderbolt 3 的顯示卡外接盒值得買嗎?
基本上,這類的產品目前的定位,應該還是接近筆記電腦的高階擴充基座;筆電帶出去的時候可以維持輕巧,回家接上後,就可以有高階的效能,同時還不用額外接上其他的配線(螢幕、鍵盤、滑鼠、網路等等)。
在這樣的定位下,再加上要安裝高階顯示卡,所以這類的外接盒也不可能做小,每一款都有相當地分量,不太可能攜帶。
而如果符合上面的使用需求的話,個人覺得才有考慮的必要。
但是,真的要買的話,可能還是要再認真評估的。
首先,目前 Thunderbolt 3 的顯示卡外接盒價位都不低,基本上都還是要萬元左右的價格(最便宜的應該是 AKiTiO Node 的,大概八千);而且,這還是沒有加顯示卡的價錢,如果要加上一張夠力的顯示卡,整個價錢會很可觀。
再來,實際上 Intel Thunderbolt 3 目前並沒有那麼普及,實際上很多筆記電腦(尤其是比較中低階的)都沒有內建 Thunderbolt 3;不過由於 Intel 也有在推、甚至宣告以後 Intel CPU 都會內建(參考,但是話說,第九代 Core i 好像還是沒有啊…),所以理論上以後應該會越來越普及就是了。
但是對於已經持有(稍微有點年紀的)筆記電腦,想要擴充外接顯卡的話…可以用的機會其實個人覺得是相對低的了。
而對於桌上電腦來說,雖然華碩等主機板公司也有推出 Thunderbolt 3 的擴充卡(參考),但是這類的介面卡基本上是挑主機板的,並不是所有主機板都可以使用的(因為還有一條要接到主機板的 TB Header)。
所以,以目前來看,這類產品最大的問題,應該不是他的效能,而是普及性和價位吧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