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 Oculus Quest 2 開箱文

| | 0 Comments| 14:19
Categories:

話說,Heresy 這邊在去年的時候,雖然有入手 Oculus Rift S 來做為 OpenVR 程式開發的相容性測試,但是由於開發的主力都還是放在以 HTC Vive Pro 為主的 SteamVR 原生系統,所以只寫了開箱文之後,就沒寫下去了。 :p

而這篇呢,則是去年底,另外購入 Oculus Quest 2(官網)的開箱文了~

<!–more–>

他基本上和 HTC Vive Focus 一樣,是獨立系統的 VR 裝置,可以在不連接電腦的情況下使用。

不過和 Vive Focus 不同的地方是,他還可以透過「Oculus Link」,以有線的形式連接到電腦上;在這個狀況下,它就變成類似 Oculus Rift S 的 PC VR 裝置了!

所以在某方面來說,Quest 2 的使用彈性算是更大的了~

而他的主要硬體規格,則可以參考官方的開發者文件(連結)、以及《All The Specifications For Oculus Quest 2》這篇的整理:

  • Qualcomm Snapdragon XR2 平台
  • 6 GB RAM
  • 64 / 256 GB ROM
  • 1832 x 1920 @ 72Hz IPS LCD x 2
    • IPD 三段:58、63、68 mm
  • 6DoF、由內而外的追蹤系統
  • 整合式音效(頭帶)  / 3.5mm 接孔
  • USB Type-C 連接埠
  • 基於 Android 10 的作業系統
  • 191.5 x 102 x 142.5 mm、503g

至於 FoV 的部分,官方似乎沒有給出明確的數據;而根據《Oculus Quest 2 review》這篇的說法,是大概 90 度左右。


再來,就是開箱的部分了~

它的外盒基本上如下:

 
 
 

打開盒子後,就可以看到本體、還有左右手的控制器了。

而在上蓋的部分,也可以看到極為簡單的使用圖示。

另外,裡面還有一個小盒子,裡面有簡單的文件,以及變壓器、USB Type-C 線材;USB 線由於只是拿來充電用的,所以不是很長。

在變壓器的部分,就使簡單的 USB Type-C 變壓器,規格上僅支援 5V = 2A、也就是最高 10W 的輸出,感覺有點可惜。

 

其他的硬體拿出來,則是下面的樣子:

這邊包括了 Quest 2 的頭戴式顯示器本體、左右手控制器,以及一個給眼鏡族用的、可以增加臉部靠墊高度的框。

本體再拿出來的時候,頭帶是用紙板固定住的,拆開後就是下面右圖的樣子。

  

他預設的頭帶是軟式的,後面的主要頭帶材質是有伸縮性的布、上方的則是不能伸縮的材質。

在上方輔助的頭帶部分可以透過魔鬼粘調整長度,但是主要的頭帶長度,則是要透過後方的結構來調整;個人是覺得在調整的便利性上是差了一點。

不過在佩戴上,由於可以直接拉長戴上,基本上還算方便;但是如果要換人戴的話,要調整就比較麻煩了。

下面則是本體的正面:

在正面上方有 oculus 的字樣,而上下的兩側,各有一個鏡頭,是用來做位置追蹤用的。

下面就是左上角的鏡頭的特寫。

而在左側(下左圖),可以看到 3.5mm 的耳機孔,以及一個 USB 3.0 Type-C 的連接埠。

 

在右側(上右圖),則有電源鈕以及一個指示燈。

在下方(下左圖)的右手側,則有一個長條型的音量控制鈕;同時,在兩側也各有一個小洞,應該是收音用的麥克風。

 

另外,在兩側頭戴的內側(上右圖),都有一條凹槽,是他的喇吧。

他的軟式頭帶是可以拆下來,換成別的頭帶的;像是官方就有推出比較接近其他頭戴顯示器、靠轉盤來調整鬆緊的「Quest 2 Elite 頭帶」(連結),甚至還有有外部電池、可以增加續航力的版本(連結)。

下面就是把出廠時的軟式頭帶拆下來的樣子。

 

可以看到,有一條硬質、連著喇叭的部分是固定在本體上,不可拆卸的;他本身可以轉動,但是可動的幅度不大。

而比較特別的地方,是他這條硬質的頭帶座的部分並不是完全平面的,在靠近轉軸處是有一個弧面的設計;所以連帶的,頭帶這邊也需要座對應的設計。

 

內部的鏡片不意外地也是菲涅耳透鏡,也算是 VR 顯示器的標準了。

要調整兩眼瞳距(IPD)的話,則可以直接稍微用力去移動鏡片;這邊是三段式的調整,在中間的黑色感應器下方,會用 123 來顯示幕前的段位(上圖是 2)。


臉部的靠墊的部分,採取可拆式的設計,是靠卡榫的形式來固定的。固定點基本上是上下各兩個,穩定性算是尚可,個人是覺得還可以再加強一點;在設計上個人會覺得 Valve Index 的磁吸式的設計更有趣一點。

在材質上,基本上應該是海綿,相較於 HTC Vive Pro 的來的更硬一些?不過不確定是不是 Vive Pro 的用久了變軟了就是。

在前面也有提到,他還有一個墊高用的框。
這基本上是為了戴眼鏡的人設計的配件,使用者可以先把靠墊裝在這個框上,再把背墊高的框裝到 Quest 2 上。

透過這樣的結構,可以相當於讓靠墊的厚度增加 0.5cm 左右,可以避免使用者在戴上 Quest 2 的時候、眼鏡直接碰 Quest 2 的鏡片。

 

在個人來看,這樣的設計真的滿棒的~對於眼鏡族來說,也是個相當友善的設計。
可以的話,還滿希望其他廠商也可以考慮一下這樣的設計啊。

最後,是控制器的部分。

Quest 2 的控制器和 Rift S 的控制器形式很類似,但是卻還是有明顯的不同。

他基本上也是左右手不同的設計,右手的按鈕是 AB + Oculus 鈕,左手則是 XY + 選單。

而和 Rift S 的控制器相比,他的按鈕區平面變成圓形的、而且明顯大上不少。

認真看的話,可以看到 XY 的按鈕旁,還有一個顏色略微不同的圓形區域;這個區域官方是稱為「Thumb Rest」、應該是放拇指的地方;在系統上應該是可以偵測拇指是否有放在上面。

不過雖然他的質感和周圍有點不同,但是個人覺得差異並不算大,在戴著頭戴顯示器的狀況下要快速地拇指放上去,可能要稍微練習一下才能快速地找到位置。

而和其他 VR 控制器類似,他在背後上方也有給食指用的板機鈕,在內側也有給中指用、代表「握」的按鈕;這兩個按鈕也都是類比式的、可以偵測按下的程度。

 

基本上,Quest 2 的幾乎所有按鈕,除了 Oculus 鈕和選單鈕外,包括 XYAB 在內都有偵測手指是否放上去的功能;所以在 VR 環境中,使用者是可以看到自己的手指現在放在哪個按鈕上的。

最後,和 Rift S 一樣,控制器也是使用一顆三號電池作為電力來源,而非使用內建的充電電池。

不過在電池蓋的固定上,Quest 2 控制器的電池蓋是使用卡榫式的設計,而沒有和 Rift S 的一樣,採用磁吸式的固定結構。


Quest 2 的開箱大概就這樣了。

沒意外的話,這次應該會寫使用感想吧~

Leave a Reply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